内容简介
《达·芬奇密码》讲述了一个悬念迭起、惊心动魄的故事:正在巴黎出差的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兰登午夜接到匿名电话,得知卢浮富博物馆馆长雅克·索尼埃被害,于是应召来到博物馆,对一系列与达·芬奇的艺术作品有关联的神秘符号进行分析和调查。在与索尼埃的孙女、密码破译天才索菲·奈芙联手对诸多奇形怪状的符号及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中,他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他发现了能解开历史上难解之谜的一把钥匙,并与奈芙跟一位神秘的幕后操纵者展开了斗智斗勇的角逐,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一名被追逐者。除非他们能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否则,郇山隐修会苦心掩盖的惊天大秘密以及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终将永远消失。然而这个所谓的历史真相及重大秘密,在小说结尾却被消解,读者看到的只是一个出入意料但又令人信服的隐喻性解释。
作品颠覆
作家在作品里援引了大量相关的艺术史、宗教知识及历史掌故或野史,但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进行了自我化的改造,使它们获得了新的生命。“正如宗教及道德的权威已遭到破坏那样,艺术的权威也被削弱了。以往为大家所接受的标准已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的需要。”这种挑战传统的做法最初源于现代主义作家,但在后现代派小说家那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
是作家对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如《蒙娜丽莎》、《达·芬奇自画像》以及《最后的晚餐》——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作者先是借小说人物之口,对《蒙娜丽莎》中的人物性别提出了置疑,继而指出蒙娜丽莎其实就是达·芬奇本人。而《达·芬奇自画像》里的画家肖像,实际上也是一个“雌雄同体”。在作家眼中,这两幅画已不是简单的独立存在,而是两个相互关联具有相互指射意义的个体。最有意思的是作家对《最后的晚餐》的注释。且不说将人们传统上认为画中皆为男性的十三人说成是十二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连一向为世人崇拜不食人间烟火的耶酥基督,也被作家从“神”还原为“人”,并声称他结了婚,留下了后代。而耶稣的妻子,就是被他救赎的抹大拉的玛利亚。
这些言之凿凿的解读,无疑是对历史、对传统文化的挑战、篡改与颠覆,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在其新近出版的《破解达·芬奇密码》中,美国神学博士达雷尔·博克教授针对“耶酥结婚并留下后代”一说进行了否定:“耶稣结婚的可能性有多少?此处的回答再简单不过了:绝无此事。”或许讨论耶稣究竟结婚与否本身并无多少意义,重要的是作家达到了对传统文化进行颠覆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