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个苦涩的笑话。主席知道志愿军干部战士生活艰苦,给负责后勤供应的东北军区司令员下了一道“让志愿军吃上好面”的命令。结果陕北来的指挥官听不清湖南话,曲解为“让志愿军吃炒面”,于是东北军区后勤部大量炒面。玩笑归玩笑,“炒面”能成为维持我军指战员最低粮食需求的主要口粮,主要是因为当年没有空中优势。
2.新解放的中国暂时还不能像美军那样生产供应前线士兵的单兵口粮,尤其是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志愿军想吃热饭,就有很大的危险: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很容易让所有部队不能生火做饭,否则就会暴露目标,引来美军的“挑食”。笔者曾专门向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长辈求证。事实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美军飞机可以称得上无处不在。
3.另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在战役中,志愿军长途奔袭时,补给线往往被美国空军严重干扰甚至切断,而我军又缺乏保质期长的单兵口粮,比如罐头,所以部队经常会断粮。换句话说,有饭吃可能没法做饭,没饭吃又缺少替代品,但总不能让战士们拿着枪顶着肚子打仗吧?所以迫切需要一种能快速食用、易于储存、大量供应的口粮。在这种情况下,“炒面”应运而生。
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吃过这种食物,现在蛋糕店也有卖。名词是“炒面”。只是现在的油炸面无论是配料还是工艺都很奢侈。一般都是用黄油炸,加碎花生之类的辅料。吃的时候可以用热水混合搅拌均匀,偶尔感觉还挺香的。但是,志愿者那些年吃的炒面远没有这么甜:油少,一般没有面粉质量的辅料。
其实,早在1950年11月,第一次抗美援朝战役刚刚结束的时候,东北军区后勤部就根据前线的提议和需求,作出了“以炒面为主,准备熟食,适当提高供应标准”的决定。经过不断的实验,炒面最终的制作标准是:70%的面粉为主料,30%的玉米粉或黄豆粉(条件不够的话用高粱粉),用适量的底油炒熟后,加入千分之五的盐即可得到成品。
6.东北军区还特意把炒面的样品送给了志司,请志愿军首长品尝并发表意见。一向艰苦朴素的彭将军在“试吃”后说:“这里送来的干粮,磨成面粉加盐就好看了。炒之前洗干净,大量发!”就这样,志愿军最常用的“个人口粮”诞生了。炒面的好处是长期运输不会变质(可以保存半个月以上)。士兵携带更方便,在前线吃饭也很简单。没有热水的时候,它们会吃雪。
7.但是,即使是这么简单工艺的炒面,一线的消耗也是非常惊人的。按照每个志愿军战士每月口粮标准的三分之一供应,每个月之前交付的数字是1842万斤,整个东北地区每月尽最大努力也不到1000万斤,运输途中还会有一些损耗。因此,无论是后方生产还是运输都面临着诸多困难。为此,东北军区专门出台了《关于落实炒面任务的若干规定》,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生产。
8.1950年11月18日,周公特地赶到东北主持召开后勤供应会议,会议名称简单明了:“炒面煮肉会”。在这次会议上,东北军区和东北人民政府作出了每月生产650万斤炒面和52万斤煮肉的承诺。与此同时,特别理事会还发动华北方面参与进来,尽力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大赦1959年,连蒋介石战犯都热情地做炒面,这是真的。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前方!
9.美国士兵吃什么?他们有罐头,有咖啡,有香肠,有香烟,因为没有防空压力,可以随时喝到热汤。整个联军的前后方人员比例约为13名后勤兵,负责补给1名前线士兵,进行两栖运输。而我们的志愿军还没有发展出成熟的后勤体系,基本上一个后勤兵要供给上百个前线士兵,于是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军第一个后勤指挥部诞生了,洪学智当了司令员。
异国剑士攻略1.你不能吃太多东西。炒面虽然方便快捷,但缺乏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久而久之,士兵们患上了维生素缺乏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口腔溃烂。士兵们开玩笑说:“你把这东西挂在树上,美国飞机就不会把它炸了。”但是没有办法,这是我军唯一能满足前线基本生存需求的口粮。换句话说,士兵每天吃炒面是一种奢侈,因为生产是一回事,在美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能不能顺利运到前线,却是另一回事。
2.一袋炒面和背后的故事,反映了当年志愿军的艰辛。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