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故事系列:天津老游戏》的部分内容来自我和漫画家田先生在《中年时代》开设的专栏。专栏的形式是一文一图,轻松活泼,深受读者欢迎。很多起源于民间的老游戏很难写进官方的历史文献,所以在整理挖掘的过程中发现可供参考的资料相对较少,需要在“细节”中寻找。对于老游戏这个话题,我做了相当多的功课。我是60年代末出生的,可以算是“接地气”的一代,从小在“爬来爬去,上蹿下跳,嘻嘻哈哈”中长大。书中列举的游戏,大部分都是我们玩过的,如此苦心寻找回忆出来的内容,再加上民间采访、实地调查,甚至钻研国内外儿童教育理论,几乎已经到了精疲力尽的状态,目的只有一个——让我笔下的文字更加真实、生动、有味道,更加贴近读者。
在我写专栏和《天津老故事系列:天津老游戏》的日子里,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老游戏到底是什么?“阳春白雪”在教科书中没有标准答案,在“下里巴人”的民间资料中也很难找到统一的说法。但这并没有阻碍我的思考。慢慢的,我发现那些有着广泛流行基础的本土老游戏,大多都很简单,很便宜,甚至免费。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成为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休闲活动。这是一个共同的特征。
民间游戏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般认为,现代人玩的旋陀螺的原型早在汉代就已流行。随着造纸术的发明,汉代出现了用竹签和纸糊制成的风筝的雏形,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飞行器。自唐代以来,风筝因多为鸟形而得名“纸风筝”,放飞时翅膀不动,犹如风筝、鹰展翅翱翔。五代时,人们经常在纸鸢上放一只小竹笛。当它飞到空中时,风听起来像风筝,所以它被称为“风筝”。
说到风筝,天津一直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之一。清末民初,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如张七八、老金鸡、幕李、风筝魏等。天津风筝融合了南北技艺和风格,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它以结构科学、做工精细、造型生动、色彩鲜艳著称,远近飞行效果良好,深受人们喜爱。春秋两季,老天津繁华闹市有很多风筝摊,都是摊主卖的,物美价廉。清代诗人范斌在《天津小令》诗中说:“天津好,薄而细致。烟斗刻成罗汉笑,风筝放飞美景游。别出心裁的作品。”中日《金门支竹词》中的周宝山:“秀才结婚已久,牵着红绳放纸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