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亮剑的剑刃血腥而苍劲。
——陆军某步兵团特色文化剪影
■王本报记者孙兴伟
该团组织官兵学习气势磅礴的锣鼓,丰富文化活动。梁晨摄
陆军某步兵团的前身是电视剧《亮剑》中新兵团的原型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因在著名的香城固伏击战中英勇善战,被朱德总司令誉为“模范青年团”,被八路军总部授予“模范青年团”荣誉称号。
时光流逝,荣耀永存。近年来,团委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为打仗、打胜仗助力焕新。
故事:剑的基因根植于血液。
在团里,几乎每个人都能讲述电视剧《亮剑》中的故事,每个人都能讲述自己前身部队的光荣历史。
“长征途中,我团红三连的前身红五军团十三师三十九团五连渡江掩护部队。官兵们浴血奋战,一天之内多次反击敌人。最后整个公司只剩下20多人。战后,他被红军授予荣誉称号。”列兵刁俊辉的故事似乎把大家带入了那段难忘的激情时光。
“亮剑”基因代代相传,故事也变得越来越精彩。“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把典型的亮剑。”高炮连下士王乐妍讲了这样一件事:团里组织军事课目考试。400米障碍赛场上,二连上士曹元金第一个飞上跑道。然而,在跑步途中,他的膝盖重重地撞在了4米高的梯子上,因为他的脚滑了一下。就在大家为他感到惋惜的时候,只见曹元金毅然站起来,忍着剧痛,拖着受伤的腿继续向前冲,最终以1分40秒的好成绩跑完全程。
“先辈们铁血的精神和浴血的生命创造了今天的和平,我们必须以血性的担当为祖国挺身而出!”在高原演习的车厢里,在训练间隙的战壕里,在演讲比赛中,可以听到官兵们讲述关于亮剑的精彩故事。敢于亮剑的精神基因早已根植于全团血脉,化为官兵的英雄气概、敢打必胜的信心、战无不胜的精神和宁死不屈的精神。
“互联网+”:红色课堂永不关闭。
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近日,由大学生士兵陈亮创作的20多幅主题漫画在该团政工网上发布,吸引了许多官兵评论和点赞。
该团政治部主任王学恩告诉记者,过去受场地限制,很多官兵创作的“剑文化”作品仓促展出后就束之高阁,未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和感染作用。现在是“互联网+”时代,网络、电子设备等新的文化载体已经进入军队阵营,因此他们建设“剑文化”的平台更广阔、更有效。
建立网上学习数据库,设立3D团史馆,开设网上亮剑论坛,打造开放式学习课堂;建立网上影院,购买电子书,开设原创网络文学板块,开设“梁健论坛”专栏,开辟公开交流渠道。
“网络保密的主体是人,而不是设备。”他们在开展网上安全教育的同时,利用手机微信平台组织网络诗歌比赛,不少官兵成了“诗人”。文艺骨干周赛克以练兵场为背景创作了散文《在这个战场》。一经共青团政工网直播,点击量一路攀升。
精武石:荣誉无声,坚如磐石。
走进该组织的营地,在阴凉的草坪上和营地前随处可见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头。他们身上的警句苍劲有力,笔锋如剑。
在步兵第一营,昆仑石上镌刻着“盘龙出击英雄营”的红色大字,霸气十足;炮兵营前,山脊状巨石上的杨雯“战神之剑”雕塑引人注目;在六炮三连门前的一块小石头上,金色隶书的“战”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色代表荣誉,隶书意味着内涵修养,意味着这里的每一位官兵都具有优秀的品质,崇尚荣誉。
这些官兵口中的“吴京石”不仅成为军营鲜明独特的文化景观,更通过多年积淀汇聚成一股力量,铸就了该团的尚武精神。
据介绍,这些石头都是在训练间隙从海拔四五公里的山上搬回来的。每一块石头上都有官兵们关于刀光剑影、坚韧耐心的难忘而珍贵的记忆,激励着大家勇创业、勇攀高峰。
战士们还说,把石头放在一起就像把不同性格的战友聚集在一起,所以部队的生活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刺杀演习:勇敢和尚武的正能量
“尖刺!杀!”在中秋节前夕,该组织的200人暗杀游行表演了令人惊叹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官兵们戴着防护罩,大声吼叫。进攻、防守、反击...16个动作一气呵成,木枪相碰,铿锵有力,仿佛置身于漫长的黄沙古战场。
在战争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与敌人面对面拼刺刀的概率大大降低。有必要练习刺杀吗?面对这样的质疑,一位战士在团委政工网上留言:“当年,我们亮剑队的老前辈们在相城固战场上拼刺刀赢得了‘模范团委’的美誉。今天,我们继承传统,练习刺杀操,这是对剑精神的弘扬。我觉得是可行的!”
为了继承我军这一老传统,该团邀请退役多年的老兵传授技能,还定制了上百套刺杀盔甲,并利用体能训练时间精心训练。
没想到,这个洋溢着军人阳刚之气的项目一经推出,就受到青年官兵的热烈追捧,训练热情特别高涨。只要他们拿着木枪排队,士兵们就像在战场上一样兴奋。血性和虎气的养成使每个人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释放出勇往直前、尚武强军的正能量。
(解放军报2016年9月30日09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