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隐喻和类比都是强化语言形象的修辞手段,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方法。初中课本上说:“比喻重在‘比喻’,即以物为甲,后以物为乙,甲与乙各有主奴;类比重在“模仿”,即把A物当作B物,A物与B物相互融合。”这只是一般的区分原则。如果老师照本宣科,不仅初中生难以理解,高中生也怕难以接受。我觉得有必要一步一步的全面解释。(1)比喻和类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是不同的。隐喻是用另一个与本体有相似之处的东西来做的。必须有相似性,通过相似性,本体与载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更具体地混淆事物。比较就是模拟,就是用事物B的特征(包括称重、动作、行为等)写出事物A。),或者把事物B的特性强加给事物a,事物B是有生命的、活跃的、感性的;它比A更具体,于是原本比较抽象、不太具体的东西就变得具体了,这当然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因此,隐喻强调A和B的相似性,而类比则利用它们的不同特性来整合它们,这是区分隐喻和比较的最重要标志。请看下面的例子:(1)一个老朋友变成了瓮中之鳖。不,梅会在附近待一会儿。(徐海东的奠基石)(2)他有点像橡树,坚强,沉默,有生命。(老舍《骆驼祥子》)(3)月亮一出现,天上的星星就散了。(杨朔《金字塔的夜月》)④真理,但它不会弯腰。(臧克家对胜利的疯狂)这是一个比喻。例(2)联想到一棵树的外貌和气质特征,两者相似,也是比喻。例(3)“月”“星”是无生命的,没有“貌”“震”这样的特征。现在用生物特征来描述它们,只是为了让它们的情态在纸面上生动形象。也属于类比。(2)比喻和类比的句子结构不同。隐喻句由本体、喻体和隐喻三部分组成。虽然转喻不以隐喻和本体的形式出现,但它可以转化为具有隐喻和本体的明喻和暗喻。无论哪种比喻,总有一个喻体。类比句主要是利用想象来模拟人或事物的某种行为、动作或情态。不管是拟人还是模仿,总是没有模仿。比如《东西长安街成了响亮的教》(袁鹰《十月长安街》)。这是一个比喻,由本体(长安大街)、喻体(海)、喻体(程)组成。用“厚障”来形容“我”和闰土的差距。它隐藏了本体和隐喻,只用隐喻代替本体。再比如“浪头边唱边冲上天迎雷”(高尔基的《海燕》)。这是一个拟人化的句子,把“浪”描述成一个人,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网友评论